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正文
学林赋1169年冬 南宋 · 杨万里
 出处:全宋文卷五二八五、《诚斋集》卷四三、同治《庐陵县志》卷五四 创作地点:江西省吉安市
吾友胡英彦班孟坚《序传》之卒章,与黄豫章「求益窗下」之意,命其斋房曰「学林」。
诚斋野客杨万里为赋之,其辞曰:
林先生,宇宙一室,书册永日。
江声山影,排户而愿交;
诗臞书痴,牢关而不出。
客有念其幽独者,闯然诣之,仰瞻其玄雾之巾,则垢以铢两计也;
俯视其乌皮之几,则埃以分寸量也。
客意若不释然者,而问先生曰:「子奚若是哉!
痴臞之为双,埃垢之为乡。
世与子忘乎,子与世忘耶」?
先生块然若不闻者,徐顾客曰:「子可与谈乎」?
俄掀眉而奋袖,粲玉齿之有光。
源以开辟,波以帝皇,幽以天纬,焯以人纲。
脞以虞初之破碎,粹以东家之文章,初松风而涧水,忽玉磬而金簧。
客惊而自笑曰:「吾乡也病子,吾今也敬子
子殆近于道者耶,不然何痴于今而黠于古欤?
何臞于貌而腴于文欤?
何埃其几而不埃其心欤?
何垢其巾而不垢其德欤?
子殆近于道者也。
虽然,子之幽且遐者吾不能以问,子亦不能以告吾也,愿闻其肤而已。
檀柘有乡,不朋不植也;
玉石有琢,不友不益也。
今子也,十趾之下无百里之历,两耳之窦无单辞之获,则子也既绝学乎谅直矣,不几于不羽而翱书囿、不胫而趋圣域哉!
此吾之所以不惑而不得也」。
先生曰:「非竹实林,惟书为林。
今吾百圣之与居,群书之与曹,盖终日揖逊其间之不暇,子犹病吾虚空之逃耶」?
客闻而悟,出而喜谓其人曰:「吾有闻矣,吾有闻矣」。
其人曰:「子乌闻此」?
客曰:「吾闻之学林之叟,学林之叟闻之小德之父,小德之父闻之叔皮之子」。
鹊桥仙 其三 巷弟和篇 南宋 · 刘克庄
 押词韵第三部
阁中芸冷,观中,谁问贞元朝士
吾宗一句好书绅,但记取、毋污青史。

不交平勃,不游田窦,也不朋他牛李。
平章此去似何人,似洛社、戴花舞底。
唐太师刑部尚书鲁公颜清臣真卿升州刺史。) 南宋 · 冯去非
 出处:全宋文卷七六八九、《景定建康志》卷三一
呜呼鲁公,大节孤忠。
公不知小人,小人寔知公。
其直谏也,决知其不朋我;
奸其出使也,逆知其不生还。
公则曰:人心无路见,时事只天知,唯义所在,自处不疑。
于时相传,不死而仙,岂曰茫昧,理寔昭然。
以秋霜烈日之气,不为列星,固当游行乎人间。
彼小人者,宇宙虽广何所容,其身未先朝露,已为游尘。
呜呼!
公虽不知,天则知小人矣。
欧阳文忠公画赞 宋 · 晁说之
四言诗 出处:全宋文卷二八一七、《嵩山文集》卷一八、《欧阳文忠公集》卷首、乾隆《吉安府志》卷七二、同治《庐陵县志》卷五一、《宋元学案补遗》卷四
惟我昭陵,公乃得升
天下无朋,国有魏公。
公乃得容,不朋以忠。
风波既散,高山独见。
小人是叹,昔贤在是。
宁论厥似,闻其百世。
跋朱宰所藏孙介1200年 南宋 · 陈傅良
 出处:全宋文卷六○四○、《止斋先生文集》卷四二、《止斋题跋》卷二、《古今图书集成》艺术典卷七九○ 创作地点: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
孙介不见朱氏《画史》。
唐孙遇广明中避地入蜀,长于天王、鬼神,笔力狂怪,不以傅彩为工。
此画亦然。
岂其家学耶!
承议郎孙君墓志铭 南宋 · 楼钥
 出处:全宋文卷六○○三、《攻愧集》卷一○七、《烛湖集》附编卷下
淳熙五年,余赘倅天台
已而会稽孙君应时季和黄岩,见其学行吏事、词采翰墨动辄过人,与之定交。
问其家世,始知其父雪斋先生之贤甚悉。
方与四方士友期季和以远到,开禧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将赴邵武贰车,忽一疾不起,遂以朝奉郎致仕。
识与不识,莫不痛之。
三年十月二十五日,其母太孺人张氏继卒于家。
季和之兄应符遣其子祖祐来见余曰:「祖父雪斋之亡,季父尝持故国子录沈君焕所状行实,乞铭于晦庵朱公,公许以铭,曰古所谓志士仁人,今复见之,恨不及展庞公之拜。
铭文见属,其何敢辞?
既而公亡,迄不果铭。
今不幸祖妣继季父以逝,顾当今孰能继晦庵者?
敢泣以请」。
余以衰病挂衣冠,而迫于上旨,收置北扉,震惧固辞。
不获命,念季和之交谊,又不可以固陋为解。
读其所示事实,见雪斋七十岁时仿程公大中自志其墓,有云:「雪斋野叟孙介字不朋馀姚人也。
族绪寒微,难援谱系。
但闻五代祖自睦州徙居此,力田自业。
余曾祖讳亮,生二子。
余祖为长,讳政,孝慈驯善,乡党称之。
生四子:长从释氏,为升师。
次为十伯父,次为十三伯父,次先考十七府君讳子全
升师持苦行而有高识,兼通儒书,喜听贤士大夫语。
归葬父母,守冢三年,则聚诸弟之子,躬授《语》《孟》《诗》《礼》,蕲变其家为儒。
已而余生于政和甲午八月辛未,实十三伯父之子,命以为先考嗣。
四岁能离家入郡庠,随兄寿朋读书,日数百言。
七岁学于乡先生胡定翁家,闻本生伯母及先考之讣,号噎奔丧,哭临以时,孝悌之端发于天性,众稍惊异。
其后兄常携寓乡馆,侧听讲说,文义粗通。
然退侣燕朋,弛怠不进。
十四五潜喜哦诗,兄使诵杜集,颇费日寡益。
十八九始学举子赋,遽罹兄丧,哀痛之情,如失乳哺,如割肺肠,伥伥无相,几不自立。
因从畏友厉德辅肄业紫溪,渐渍稍胜。
既冠,迫于冻饥,踵兄故步,授书自给,益发愤自课。
经史注疏,且阅且抄,不敢荒逸。
窃志古人,务为实学,时文非其所好,而又无师,屡试不利,决意退藏。
尊拜先圣,觊扶吾道,晨诵《孝经》,以致时思,人多非笑,不之恤也。
壮室张氏既得三子,舍馆归训,鬻田就竭,人不堪其忧。
五十九岁,始幸小子应时试入太学,阅三载,遂叨中进士科
其后长子亦厕乡选,余于是家居寡出,诸儿分寓,归办菽水。
今既七十,已随应时满尉黄岩,还乡,闭门养疴,不交人事,挟策自适。
凡余自少至老,备尝艰阻,不可具言。
初侍所后母陈氏,遭义兄陵暴,慨然景念孤臣孽子,窃以舜、曾、闵为师,承意调谐,各终其世。
绍兴乙丑,仲兄有重罪,余未谙律令,以身援之,几并坐缧绁。
偶值星变,原赦俱免。
其他困阨危难,苦心衡虑,改过迁善,迄能自持厥躬,不见薄于乡里。
吾家父行享年多止五十,今幸同产次兄七十有七,与余白发相保,夫妻儿妇欢聚无缺,扪心感旧,粗足乐矣。
然余所以行己立心,不忘恭敬,近而冠屦,微而纸笔,未尝辄轻易服用。
尝谓:『不能动天地不足以言诚,不能正室家不可以为道』。
故其在畎亩,未始一日忽忘君民。
对妻子惟恐食息背违礼教,一言一事,必求合于人情,可无怨悔者,而后出之。
其受人子弟之托,教之不啻己子,随才指授,专事讲释,至老不倦。
与人交不敢失信废礼,受侮不敢争忿蓄怨。
平居确意安贫守分,不萌非义之求。
闻人有善,心恨弗及,见人之恶,口不忍言。
自信不移,量力而动,平生谨畏,求寡乎愧怍而已。
噫!
使余少年微有依怙,不历屯剥,壮岁窒于理性,不明否泰,未必能操心虑患,固穷顺命,亦何以至于今哉!
凡吾子孙勿坠家学,推本源流,念之敬之,此吾之实录也」。
余三复而叹曰:呜呼!
其可谓躬行笃学,乐道知命之君子矣!
君平生操履,大概已见于此,而国录沈君所状尤为详备,余复何所措其辞!
至于蓬藋之居陋甚玉川,而门阶户庭咸有铭勒,箪食菜羹终日不饱,而洁斋整齐如对大宾子良妇教,孙枝竞秀,家法修明,门雍户肃,下逮僮仆,举䜣䜣也。
其遗风馀范,至今蔼然,亦足以想见其典刑矣。
初,君以淳熙十一年太上皇后庆寿恩封承务郎致仕
十三年,上皇再庆,进承奉郎
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甲子卒于泰州海陵县丞官舍,享年七十有五。
后应时升朝,累赠承议郎
张氏,同邑人也,曾大父哲,大父俨,父日休,封太孺人,享年八十有六。
三子:长曰应求,后君四年卒。
次曰应符,次即应时也。
一女,未嫁而夭。
孙男三人:祖祐,祖诒,祖开。
孙女五人:长适文正范公五世孙克家。
次适宣教郎、知婺州义乌县丞胡衍
次适里士胡伯韶。
次许嫁四明沈严曾。
一尚幼。
曾孙男二:曰珍,曰宝。
君初葬于烛溪湖潘山之坞,穴颇不安。
季和之亡,得吉卜于新奥竹山,始遂迁葬。
今将以嘉定改元某月某日奉太孺人之柩祔焉。
太孺人质性庄重,雪斋动以古人自律,孺人事之如宾,终始若一日。
季和平江常熟县号难治,吏民欢服。
既满,横为郡将所捃摭,困阨两期,至开人使诉,卒无一词,犹被镌降。
孺人曰:「但不得罪于公论,足矣。
穷达非所计也」。
閒废累年,方权臣用事,不肯附丽求进,菽粟不继,族党姻旧皆勉以禄仕。
孺人独未尝一语及之,曰:「使吾儿失节以为养,不如粗粝之为甘」。
盖不如此不足以配君子,不足以生贤子孙,不足以成礼法之家也。
季和不幸,出门轴折,不得究所抱负,以彰积庆。
诸孙皆孝友以承先训,后其有兴乎!
铭曰:
德在阴,报必明。
活千人,后必兴。
天人间,响应声。
有笃行,出志诚。
子必贤,家必名。
伟孙君,真不朋
动以礼,善服膺。
不愧怍,无亏成。
庙之琏,壶之冰。
行于家,森典刑。
噤不施,閟幽扃。
过者式,视斯铭。